单项选择题
1. 某中学发现有学生课余用扑克玩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因此规定学生不得带扑克进入学校。不过即使是硬币,也可以用作赌具,但禁止学生带硬币进入学校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禁止学生带扑克进学校是荒谬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
禁止带扑克进学校不能阻止学生在校外赌博。
(B)
硬币作为赌具远不如扑克方便。
(C)
很难查明学生是否带扑克进学校。
(D)
赌博不但败坏校风,而且影响学生学习成绩。
(E)
有的学生玩扑克不涉及赌博。
答案:B
解析:【题干化简】 前提:硬币也可作为赌具,禁止学生带硬币进入学校是不可思议的。 结论:学生用扑克作为赌具,禁止学生带扑克进入学校是荒谬的。 论证方式是类比推理:因为禁止学生带硬币进学校是荒谬的,所以禁止学生带扑克进学校也是荒谬的。 目标: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答案解析】 选项(A)中的“不能阻止学生在校外赌博”和题目不相干,排除。 选项(B)直接说明用于赌博,硬币和扑克有实质区别,因此,题干的推理结果是使用了类比的方法,类比推理的关键是要保证类比对象必须是具有相似性,否则会出现的逻辑谬误 “不当类比”。如果(B)项为真,能够证明题目的推理是“不当类比”。有削弱性,待选。 选项(C)和题目不相干,排除。 选项(D)指出“赌博会败坏校风,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说明禁止学生带扑克以防其赌博的原因,证明禁赌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禁赌有必要和应不应该“禁止学生带扑克进入学校”概念不同,排除。 选项(E)涉及“有的学生的情况”,基于部分对象的情况即便有削弱性,也不是很强,排除。 (B)项入选。 【解题要领】 削弱不当类比的直接方式是直接指出类比对象不具有可比性。对于削弱型的论证,一定要识别其中存在的谬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中的谬误类型),对症下药。
2. 甲、乙、丙和丁四人进入某围棋邀请赛半决赛,最后要决出一名冠军。张、王和李三人对结果作了如下猜测: 张:冠军不是丙。 王:冠军是乙。 李:冠军是甲。 已知张、王、李三人中恰有一人的预测正确。以下哪项为真?
(A)
冠军是甲。
(B)
冠军是乙。
(C)
冠军是丙。
(D)
冠军是丁。
(E)
无法确定冠军是谁。
答案:D
解析:【题干化简】 (1)张:冠军是甲或乙或丁; (2)王:冠军是乙; (3)李:冠军是甲。 (4)张、王、李三人中恰有一人的预测正确。 【答案解析】 如果王的预测正确,则张的预测也正确,违反条件:恰有一人的预测正确。因此,王的预测不正确。 同理,李的预测不正确。因此,张的预测正确。由张的预测正确知,王、李的预测均不正确,由此知冠军不是甲、乙、丙。因此,冠军是丁。 【解题要领】 P和P∨Q有包含关系,当P为真时,P∨Q也是真的,做题时要快速看出各个条件之间的包含关系,才能方便做出判断。
3. 除非年龄在50岁以下,并且能维持游泳3000米以上,否则不能参加下半月举行的横渡长江活动。同时,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不能参加。老黄能维持游泳3000米以上,但没有被批准参加这项活动。 以上断定能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Ⅰ.老黄的年龄至少50岁。 Ⅱ.老黄患有高血压。 Ⅲ.老黄患有心脏病。
(A)
只有Ⅰ。
(B)
只有Ⅱ。
(C)
只有Ⅲ。
(D)
Ⅰ、Ⅱ和Ⅲ至少有一个。
(E)
Ⅰ、Ⅱ和Ⅲ都不能从题干中推出。
答案:E
解析:【题干化简】题干的条件可概括为: (1)(50岁以下∧3000米以上)←能参加。 (2)高血压→不能参加。 (3)心脏病→不能参加。 (4)(老黄)3000米以上∧老黄不能参加。 【答案解析】 老黄不能参加对条件(1)来说,是否定前件,无效推理,推不出年龄一定在50岁以上; 对条件(2)和(3)来说,老黄不能参加,肯定后件,无效形式,推不出前件,即老黄患高血压或心脏病。 因此,三个复选项均不能从题下的条件中推出。 【解题要领】 假言判断除非Q,否则不P。可转化为:P→Q。推理规则:否定前件(P)无效形式,什么也推不出;肯定后件(Q)无效形式,什么也推不出。一定要熟练掌握推理的规则,以及语言快速转化为标准推理形式的功力要注意提升。
4. 一项对西部山区小塘村的调查发现:小塘村约五分之三的儿童入中学后出现中度以上的近视,而他们的父母及祖辈,没有机会到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很少出现近视。 以下哪项作为上述断定的结论最为恰当?
(A)
接受文化教育是造成近视的原因。
(B)
只有在儿童时期接受正式教育才易于形成近视。
(C)
阅读和课堂作业带来的视觉压力必然造成儿童的近视。
(D)
文化教育的发展和近视现象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
(E)
小塘村约五分之二的儿童是文盲。
答案:D
解析:【题干化简】 调查:五分之三的儿童入中学后出现中度以上的近视,而没有机会到正规学校接受教育的父母及祖辈,很少出现近视。 目标:得结论 【答案解析】 题目需要建立“接受正规教育和出现近视” 之间的相关性。 当两个现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称为“统计相关”。两个现象有因果关系,称为“因果相关”。统计相关,有可能因果相关,但不一定因果相关。由题干,只能说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近视现象的出现,二者统计相关,还不能得出二者因果相关。 选项(A)认定“接受文化教育是造成近视的原因”存在把“统计相关”误认为“因果相关”的嫌疑,未必恰当,排除。 选项(B)可以化简为:在儿童时期接受正式教育←易于形成近视,等价于:。 选项(C)认为“阅读和课堂作业带来的视觉压力和儿童的近视” 之间有因果联系,但是作为得结论的题目,(C)项中的“必然”推理过于绝对,不适合于作为结论得出,排除。 选项(D)认为“文化教育的发展和近视现象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能够充分说明二者之间有关系,但是这个关系未必一定是因果联系,符合题干断定。 选项(E)没有近视不等于没接受正规教育,不等于是文盲,无关,排除。 【解题要领】 本题需要区分“统计相关”和“因果相关”。 在论证中用了有因有果(有X,那么有Y),无因无果(无X,那么无Y)的对照,这样的对照找到的X和Y之间的相关性是或然的,而非必然的。
5. 小李考上了清华大学,或者小孙没考上北京大学。 增加以下哪项条件,能推出小李考上清华大学?
(A)
小张和小孙至少有一人未考上北京大学。
(B)
小张和小李至少有一人未考上清华大学。
(C)
小张和小孙都考上北京大学。
(D)
小张和小李都未考上清华大学。
(E)
小张和小孙都未考上北京大学。
答案:C
解析:【题干化简】题干信息可以化简为: 小李考上清华∨小孙没考上北大 【答案解析】 要得到小李考上清华,就需要否定小孙没考上北大,即小孙考上北大,此时,小孙没考上北大为假,则小李考上清华必为真。选项(C)符合 【解题要领】 选言判断P∨Q为真,表示P、Q至少有一个为真。其推理规则为:如果一个为假,另一个必为真;若一个为真,另一个则无法判断。 相容选言命题的推理规则是考查的重点,要熟练。
6. 大李和小王是某报新闻部的编辑。该报总编计划从新闻部抽调人员到经济部。总编决定:未经大李和小王本人同意,将不调用两人。大李告诉总编:“我不同意调用,除非我知道小王已经调用。”小王说:“除非我知道大李已经调用,否则我不同意调用。” 如果上述三人坚持各自的决定,则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
两人都不可能调用。
(B)
两人都可能调用。
(C)
两人至少一人可能调用,但不可能两人都调用。
(D)
要么两人都调用,要么两人都不调用。
(E)
题干的条件推不出关于两人调用的确定结论。
答案:A
解析:【题干提炼】题干条件可概括为: (1)本人不同意→不调用=调用→本人同意。 (2)大李不知道小王已经调用→大李不同意调用 =大李同意调用→大李知道小王已经调用→小王已经调用。 (3)小王不知道大李已经调用→小王不同意调用 =小王同意调用→小王知道大李已经调用→大李已经调用。 【答案解析】 ①设想在确定是否调用大李之前,征求大李意见。假设大李同意调用,由条件(2)可得:小王已经调用; ②由小王已经调用,依据条件(1)可得:小王同意调用; ③由小王同意调用,依据条件(3)可得:大李已经调用,也就是说,在确定是否调用大李之前,大李已经调用,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假设不成立,得:大李不同意调用。 ④同理得:小王不同意调用。 ⑤再由条件(1)得:两人都不可能调用。 【解题要领】 两个人的行为都以对方的态度为前提,二者就陷入一个循环,以至于谁也无法实施行为。 本题中还要注意“P,除非Q”的化简,等价于“除非Q,否则不不 P”,等价于:¬P→Q。
7. 去年经纬汽车专卖店调高了营销人员的营销业绩奖励比例,专卖店李经理打算新的一年继续执行该奖励比例,因为去年该店的汽车销售数量较前年增加了16%。陈副经理对此持怀疑态度。她指出,他们的竞争对手并没有调整营销人员的获奖比例,但在过去的一年也出现了类似的增长。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陈副经理的质疑方法?
(A)
运用一个反例,否定李经理的一般性结论。
(B)
运用一个反例,说明李经理的论据不符合事实。
(C)
运用一个反例,说明李经理的论据虽然成立,但不足以推出结论。
(D)
指出李经理的论证对一个关键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有误。
(E)
指出李经理的论证中包含自相矛盾的假设。
答案:C
解析:【题干提炼】 李经理:调高营销业绩奖金比例,使汽车销售量增长了16%,得出奖金比例高是导致汽车销量增长的原因。 陈副经理:竞争对手没有调整奖金比例,也获得了类似的增长。 两人的冲突点在于前提不同,但结论相同。 【答案解析】 陈副经理的方法是运用反例来质疑李经理的结论。李经理的结论是针对本店的,并不是一般性的,因此,选项(A)不成立。 李经理的论据是:第一,去年经纬汽车专卖店调高了营销人员的营销业绩奖励比例;第二,去年该店的汽车销售数量较前年增加了16%。陈副经理的反例并不说明这些论据不符合事实,因此,(B)项不成立。 陈副经理的反例显然有利于说明,李经理的论据及时成立,也不足以推出结论。因此,(C)项最为恰当。 选项(D)意指李经理的论证存在“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和题干不符,排除。 选项(E)指出李经理的论证存在“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但是“自相矛盾”是指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同时为真时所犯的逻辑错误,和题干不符,排除。
8. 某综合性大学只有理科与文科,理科学生多于文科学生,女生多于男生。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关于该大学学生的断定也一定为真? Ⅰ.文科的女生多于文科的男生。 Ⅱ.理科的男生多于文科的男生。 Ⅲ.理科的女生多于文科的男生。
(A)
只有Ⅰ和Ⅱ。
(B)
只有Ⅲ。
(C)
只有Ⅱ和Ⅲ。
(D)
Ⅰ、Ⅱ和Ⅲ。
(E)
Ⅰ、Ⅱ和Ⅲ都不一定是真的。
答案:B
解析:【答案解析】 由“理科学生多于文科学生”得: (1)理科男生+理科女生>文科男生+文科女生。 由“女生多于男生”,得: (2)理科女生+文科女生>理科男生+文科男生。 上述两个不等式的左项之和,显然大于右项之和,即:理科男生+理科女生+理科女生+文科女生>文科男生+文科女生+理科男生+文科男生 整理,得:理科女生>文科男生。 【解题要领】 此类问题可考虑将文字转化为数学算式去解题。 假设文科男生A人,文科女生B人,理科男生C人,理科女生D人,由题干条件可知: B+D>A+C,C+D>A+B,两式相加:B+C+2D>B+C+2A,整理可得:D>A,即,理科女生>文科男生。
9. 对本届奥运会所有奖牌获得者进行了尿样化验,没有发现兴奋剂使用者。 如果上述陈述为假,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Ⅰ.或者有的奖牌获得者没有化验尿样,或者在奖牌获得者中发现了兴奋剂使用者。 Ⅱ.虽然有的奖牌获得者没有化验尿样,但还是发现了兴奋剂使用者。 Ⅲ.如果对所有奖牌获得者进行了化验尿样,则一定发现了兴奋剂使用者。
(A)
只有Ⅰ。
(B)
只有Ⅱ。
(C)
只有Ⅲ。
(D)
只有Ⅰ和Ⅲ。
(E)
只有Ⅰ和Ⅱ。
答案:D
解析:【题干提炼】 题干断定: 所有奖牌获得者都进行了尿样化验∧没有发现兴奋剂使用者。 目标:知假求真,做题干命题的否命题 【答案解析】 题干命题的否命题为: (所有奖牌获得者都进行了尿样化验∧没有发现兴奋剂使用者)= 所有奖牌获得者都进行了尿样化验 发现兴奋剂使用者 所有奖牌获得者都进行了尿样化验 发现兴奋剂使用者(Ⅲ)。 因为, 所有奖牌获得者都进行了尿样化验 有的奖牌获得者没有化验尿样,因此, 所有奖牌获得者都进行了尿样化验 发现兴奋剂使用者 有的奖牌获得者没有化验尿样 发现兴奋剂使用者(Ⅰ)。 所以Ⅰ和Ⅲ一定为真,Ⅱ不一定为真。 【解题要领】 注意本题考查到两个知识点: ①知假求真或者知真求假是要寻找原命题的否命题; ②选言判断P∨Q为真,可以推出或者P为真,或者Q为真。
10. 某地区过去三年日常生活必需品平均价格增长了30%。在同一时期,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占家庭平均月收入的比例并未发生变化。因此,过去三年家庭平均收入一定也增长了30%。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论证所假设的?
(A)
在过去的三年中,平均每个家庭购买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数量和质量没有变化。
(B)
在过去的三年中,出生活必需品外,其他商品平均价格的增长低于30%。
(C)
在过去的三年中,该地区家庭数量增长了30%。
(D)
在过去的三年中,家庭用于购买高档消费品的平均开支明显减少。
(E)
在过去的三年中,家庭平均生活水平下降了。
答案:A
解析:【题干化简】 论据:生活必需品平均价格增长了30%,但是占家庭平均月收入的比例并未发生变化。结论:过去三年家庭平均收入一定也增长了30%。 【答案解析】 选项(A)认为“在过去的三年中,平均每个家庭购买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数量和质量没有变化”。 如果(A)项不成立,则实际情况可能是:过去三年家庭平均收入没有增长;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占家庭平均月收入的比例也未发生变化,但为了应对日常生活必需品平均价格的增长,家庭不得不减少所购买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数量,或者为省钱降低所购买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质量。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题干的论证就不成立。因此,为使题干的论证有说服力,(A)项是需要假设的。 其余各项均不是需要假设,排除。 【解题要领】 寻找假设条件,要找出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桥梁; 本题涉及比例问题,要梳理题干中比例的分子和分母,分子(生活必需品的数量*必需品价格)增大,分母(家庭收入)增大的同时要保证分数值不变,价格和收入增加,就需其他部分(必需品数量占比)也不能变。 比例问题的考查是比较重要的数学模型,要重视。
11. 张教授:在南美洲发现的史前木质工具存在于13000年以前。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工具是其祖先从西伯利亚迁徙到阿拉斯加的人群使用的。这一观点难以成立,因为要到达南美洲,这些人群必须在13000年前经历长途跋涉,而在从阿拉斯加到南美洲之间,从未发现13000年前的木质工具。 李研究员:您恐怕忽视了——这些木质工具是在泥煤沼泽中发现的。北美很少有泥煤沼泽。木质工具在普通的泥土中几年内就会腐烂化解。 以下哪项最为准确地概括了张教授与李研究员所讨论的问题?
(A)
上述史前木质工具是否是其祖先从西伯利亚迁徙到阿拉斯加的人群使用的?
(B)
张教授的论据是否能推翻上述考古学家的结论?
(C)
上述人群是否可能在13000年前完成从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长途跋涉?
(D)
上述木质工具是否只有在煤泥沼泽中才不会腐烂化解?
(E)
上述史前木质工具存在于13000年以前的断定是否有足够的根据?
答案:B
解析:【题干提炼】 (1)考古学家认为:在南美洲发现的史前木质工具是其祖先从西伯利亚迁徙到阿拉斯加的人群使用的。 (2)张教授的结论是:考古学家的这一结论不能成立;张教授的论据是:从阿拉斯加到南美洲之间,从未发现史前木质工具。 (3)李研究员认为:在北美没有发现史前木质工具,不等于没有,因为北美的土壤不同于南美,史前木质工具在其中早就糜烂化解了。 【答案解析】 选项(A)纠结“上述史前木质工具是否是其祖先从西伯利亚迁徙到阿拉斯加的人群使用的”? 对这一问题,张教授持否定的观点,但李研究员对此的观点不能确定,所以(A)项并非是二者意见分歧的焦点,(A)项不恰当,排除。 选项(B)表面“张教授的论据是否能推翻上述考古学家的结论?”由题干信息可知,李研究员认为,张教授的论据不能推翻考古学家的结论,而张教授自己认为自己的观点可以推翻考古学家的结论,因此,(B)项所概括的问题,辩论双方都有明确的观点,并且辩论双方在这一点上的观点对立,作为焦点问题最为恰当,入选。 选项(C)纠结“上述人群是否可能在13000年前完成从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长途跋涉?”,和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选项(D)质疑“上述木质工具是否只有在煤泥沼泽中才不会腐烂化解?”,仅对李研究员的论据提出质疑,对张教授的观点没有影响,不满足焦点问题的要求,排除。 选项(E)也仅是对论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并不是辩论双方的意见分歧,排除 【做题要领】 对话辩论中,最容易中的题型就是“双方意见分歧的焦点”,能确定为是“双方意见分歧的焦点”的那个问题,一定要满足两个要求: ①辩论双方对此都有明确的观点; ②辩论双方在这一点上的观点对立。 只有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的选项才能是意见分歧的焦点。
12. 张教授:在南美洲发现的史前木质工具存在于13000年以前。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工具是其祖先从西伯利亚迁徙到阿拉斯加的人群使用的。这一观点难以成立,因为要到达南美洲,这些人群必须在13000年前经历长途跋涉,而在从阿拉斯加到南美洲之间,从未发现13000年前的木质工具。 李研究员:您恐怕忽视了——这些木质工具是在泥煤沼泽中发现的。北美很少有泥煤沼泽。木质工具在普通的泥土中几年内就会腐烂化解。 以下哪项最为准确地概括了李研究员的应对方法?
(A)
指出张教授的论据违背事实。
(B)
引用与张教授的结论相左的权威性研究成果。
(C)
指出张教授曲解了考古学家的观点。
(D)
质疑张教授的隐含假设。
(E)
指出张教授的论据实际上否定其结论。
答案:D
解析:【答案解析】 张教授的隐含论据即假设是:如果从北美从未发现史前木质工具,则说明北美不存在史前木质工具。李研究员的陈述是对这一假设的质疑,(D)项符合。 选项(A)“李研究员指出张教授的论据违背事实”,想要证明论据违背事实,需要提供新的论据,显然李研究员没有用这种方式反驳,排除。 题目中也没有引用权威性研究成果,排除(B)项。 其余选项也均不是李研究员所使用的方法,排除。
13. 一些人类学家认为,如果不具备应付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人类在史前年代不可能幸存下来。然而,相当多的证据表明。阿法种南猿——一种与早期人类有关的史前物种,在各种自然环境中顽强生存的能力并不亚于史前人类,但最终灭绝了。因此,人类学家的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上述推理的漏洞也类似地出现在以下哪项中?
(A)
大张认识到赌博是有害的,但就是改不掉。因此,“不认识错误就不能改正错误”这一断定是不成立的。
(B)
已经找到了证明造成艾克矿难是操作失误的证据。因此,关于艾克矿难起因于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的猜测是不成立的。
(C)
大李图便宜,买了双旅游鞋,穿不了几天就坏了。因此,怀疑“便宜无好货”是没有道理的。
(D)
既然不怀疑小赵可能考上大学,那就没有理由担心小赵可能考不上大学。
(E)
既然怀疑小赵一定能考上大学,那就没有理由怀疑小赵一定考不上大学。
答案:A
解析:【题干提炼】 题干推理形式:¬A→¬B,现在A∧¬B,所以是¬A→¬B假的。 【答案解析】 题干的上述谬误也存在与(A)项中,选项(A)说明“大张认识到赌博是有害的(A)∧改不掉”( ¬B)。因此,“不认识错误就不能改正错误(¬A→¬B)”这一断定是不成立的。推理形式与题干一致,入选。 选项(B)用的方法是:在艾克矿难的几种原因中,通过肯定其中一支(操作失误)去否定其他分支(设备老化、年久失修),推理形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 其余各项的推理形式与题干相差都较大,很容易排除。 【解题要领】 相似比较型的题目一定要认真比较,保证:推理结构与题干一致;推理结论的正确性与否与题干一致。
14. 关于甲班体育达标测试,三位老师有如下猜测: 张老师说:“不会所有人都不及格。” 李老师说:“有人会不及格。” 王老师说:“班长和学习委员都能及格。” 如果三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
班长和学习委员都没及格。
(B)
班长和学习委员都及格了。
(C)
班长及格,但学习委员没及格。
(D)
班长没及格,但学习委员及格了。
(E)
以上各项都不一定为真。
答案:A
解析:【题干提炼】题干信息可以化简为: (1)张:不会所有人不及格即,有的人及格了,特称肯定。 (2)李:有人没及格。特称否定 (3)王:班长及格∧学习委员及格 【答案解析】 已经明确三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正确,用归谬法解决。 ①上述三个命题中,条件(1)和(2)之间是一对下反对,下反对双方是必有一真的,因此,三句话中的那句真话是在下反对中,换句话说,下反对之外的那个命题,条件(3)是假命题,即,¬(班长及格∧学习委员及格)=班长不及格∨学习委员不及格。 ②由①和条件(2)的从属关系,可知:有人考试不及格,李老师的预测正确; ③三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正确,所以,张老师的预测不正确。 ④有张老师的预测不正确,由此得张老师观点的否命题成立,即,所有人都不及格。 ⑤根据从属关系,既然“所有人都不及格”,班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及格,因此,(A)项一定为真,入选。 【解题要领】 找出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张和李的话属于下反对关系,同真不同假,至少有一真,因此王的话必假;所有假话再转换为真话,再做最终判断。
15. 因为照片的影像是通过光线与胶片的接触形成的,所以每张照片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总是反映了物体某个侧面的真实而不是全部的真实,在这个意义上,照片又是不真实的。因此,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以照片作为证据是不恰当的,特别是在法庭上。 以下哪项是上述论证所假设的?
(A)
不完全反映全部真实的东西不能成为恰当的证据。
(B)
全部的真实性是不可把握的。
(C)
目前的法庭审理都都把照片作为重要物证。
(D)
如果从不同角度拍摄一个物体,就可以把握它的全部真实性。
(E)
法庭具有判定任一证据真伪的能力。
答案:A
解析:【题干提炼】 (1)前提:照片只反映局部而不反映全部真实。 (2)结论:照片不能作为恰当的证据。 (3)目标:寻找上述论证所假设的 【答案解析】 要使题干的这一论证成立,显然需要假设:不完全反映全部真实的东西不能成为恰当的证据。 【解题要领】 前提和结论之间建立联系,属于假设搭桥思路,将题干信息能建立联系即可。
16. 因为照片的影像是通过光线与胶片的接触形成的,所以每张照片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总是反映了物体某个侧面的真实而不是全部的真实,在这个意义上,照片又是不真实的。因此,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以照片作为证据是不恰当的,特别是在法庭上。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
拍摄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上说,全景照片可以从外观上反映物体的全部真实。
(B)
任何证据只需要反映事实的某个侧面。
(C)
在法庭审理中,有些照片虽然不能成为证据,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D)
有些照片是通过技术手段合成或伪造的。
(E)
就反映真实性而言,照片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别。
答案:B
解析:【答案解析】 选项(A)谈到了“全景照片”,但是题目仅仅只说明了“照片”,概念不同,排除。 选项(B)指出“任何证据只需要反映事实的某个侧面”,也就是不需要反应全部,所以,如果(B)项为真,直接反驳上题所分析的题干论证所赖以成立的假设,因为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论证。 选项(C)不能削弱,因为(C)项只说明有些照片对于法庭审理有价值,不能说明能成为证据,而题干的论证涉及的是照片是否能成为证据。 选项(D)指出“有些照片是通过技术手段合成或伪造的”,对有些照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但是和题干不相干,排除。 选项(E)中的“照片的质量”题目没有涉及,排除。 【解题要领】 对于削弱论证的题型来说,直接否定假设的力度是比较强的。
17. 如果一个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具备足够的文学欣赏水平和道德自律意识,那么,像《红粉梦》和《演艺十八钗》这样的出版物就不可能成为在该校学生中销量最多的书。去年在H学院的学生中,《演艺十八钗》的销量仅次于《红粉梦》。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Ⅰ.去年H学院的大多数学生都购买了《红粉梦》或《演艺十八钗》。 Ⅱ.H学院的大多数学生既不具备足够的文学欣赏水平,也不具备足够的道德自律意识。 Ⅲ.H学院至少有些学生不具备足够的文学欣赏水平,或者不具备足够的道德自律意识。
(A)
只有Ⅰ。
(B)
只有Ⅱ。
(C)
只有Ⅲ。
(D)
Ⅱ和Ⅲ。
(E)
Ⅰ、Ⅱ和Ⅲ。
答案:C
解析:【题干化简】 (1)文学欣赏水平∧道德自律意识→《红粉梦》和《演艺十八钗》不会销量最多。 (2)《红粉梦》和《演艺十八钗》销量最多。 由此可得: 文学欣赏水平∨ 道德自律意识。 因此,Ⅲ一定为真。 【答案解析】 选项Ⅰ中有个重要的逻辑词汇“大多数”,从题干信息中不能推出这一点,排除。除此之外,一本书的销量最多,不一定大多数人都买,可能存在一人买多本。 选项Ⅱ“不具备足够的文学欣赏水平∧也不具备足够的道德自律意识”。,由题干信息能够得出来的是二者至少其一,但未必是都具备,排除。
18. 这次新机种试飞只是一次例行试验,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 以下哪项对题干的评价最为恰当?
(A)
题干的陈述没有漏洞。
(B)
题干的陈述有漏洞,这一漏洞也出现在后面的陈述中:这次关于物价问题的社会调查结果,既不能说完全反映了民意,也不能说一点也没有反映民意。
(C)
题干的陈述有漏洞,这一漏洞也出现在后面的陈述中:这次考前辅导既不能说完全成功,也不能说彻底失败。
(D)
题干的陈述有漏洞,这一漏洞也出现在后面的陈述中:人有特异功能,既不是被事实证明的科学结论,也不是纯属欺诈的伪科学结论。
(E)
题干的陈述有漏洞,这一漏洞也出现在后面的陈述中:在即将举行的大学生辩论赛中,我不认为我校代表队一定能进入前四名,我也不认为我校代表队可能进不了前四名。
答案:E
解析:【题干提炼】 试飞成功或不成功,这两个观点互为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题干对二者都加以否定,此种谬误,称为“模棱两不可”,也称为 “两不可”。 【答案解析】 题干论证推理中存在漏洞,排除选项(A)。 选项(B)中“完全反映了民意”和“一点也没有反映民意(完全不反映民意)”之间互为反对关系,和题干谬误不同,排除。 选项(C)中的“完全成功”和“彻底失败(完全不成功)”之间互为反对关系,和题干谬误不同,排除。 选项(D)中的“科学结论”和“伪科学结论”并不是互为矛盾的,“科学”的否命题是“不科学”而并非“伪科学”, “科学结论”和“伪科学结论” 之间也是反对关系,和题干谬误不同,排除。 选项(E)中的“一定能进入前四名”和“可能进不了前四名”互为矛盾关系,选项同时否定上述两个断定,因此,(E)项存在和题干相同的谬误,入选。 【解题要领】 本题考点:谬误识别——模棱两不可。要注意“模棱两不可”是针对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要区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本题中(B)项、(C)项和(D)项也都提及两否定,但所否定的两个断定并不互相矛盾,均是属于反对关系,与题干不同。
19. S市持有驾驶证的人员数量较五年前增加了数十万,但交通死亡事故却较五年前有明显的减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目前S市驾驶员的驾驶技术熟练程度较五年前有明显的提高。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都能削弱上述论证,除了:
(A)
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
(B)
目前S市的交通管理力度较五年前有明显加强。
(C)
S市加强对驾校的管理,提高了对新驾驶员的培训标准。
(D)
由于油价上涨,许多车主改乘公交或地铁上下班。
(E)
S市目前的道路状况及安全设施较五年前有明显改善。
答案:C
解析:【题干提炼】 (1)前提:S市持有驾驶证的人数较五年前增加,但交通死亡事故却较五年前明显减少。 (2)结论:S市驾驶员的驾驶技术熟练程度较五年前有明显的提高。 (3)因:驾驶员的驾驶技术熟练程度提高;果:交通死亡事故减少。 目标:能削弱,除了 【答案解析】 (A)选项(A)如果为真,有利于说明,S市交通死亡事故明显减少的原因,可能跟驾驶员的驾驶技术熟练程度无关,而是由于驾驶员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存在他因,削弱题干,排除。 选项(B)如果为真,有利于说明,S市交通死亡事故明显减少的原因,可能跟驾驶员的驾驶技术熟练程度无关,而是由于“交通管理力度加强” ,能削弱,排除。 选项(C)说明“提高驾驶员标准正是说明驾驶技术提高”,支持题干论证,不能削弱。 选项(D)削弱,说明大家都选择公共交通了,开车的人少了,所以为交通事故的减少找到了他因,能削弱,排除。 选项(E)削弱,说明存在他因,即路况变好导致事故减少,排除。 除(C)项外,其余各项都对题干论据所陈述的结果的原因作出了不同于题干结论的解释,都能削弱题干。
20. 肖群一周工作五天,除非这周内有法定假日,除了周五在志愿者协会,其余四天肖群都在太平洋保险公司上班。上周没有法定休假日。因此,上周的周一、周二、周三和周四肖群一定在太平洋保险公司上班。 以下哪项是上述论证所假设的?
(A)
一周内不可能出现两天以上的法定休假日。
(B)
太平洋保险公司实行每周四天工作日制度。
(C)
上周的周六和周日肖群没有上班。
(D)
肖群在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与保险业有关。
(E)
肖群是位称职的雇员。
答案:C
解析:【题干化简】 (1)工作五天,除非这周内有法定假日,可以化简为:周内有法定假日←不工作五天,等价于:没有法定假日→工作五天; (2)周五在志愿者协会上班; (3)有四天在太平洋保险公司上班。 (4)上周没有法定休假日。 【答案解析】 ①由条件(4)和条件(1)可推出:肖群上周上了五天班; ②再结合条件(2)能推出,上周肖群有四天在太平洋保险公司上班,但不能推出这四天是周一、周二、周三和周四。要推出这一结论,还必须假设上周的周六和周日肖群没有上班。即(C)选项。
21. 在接受治疗的腰肌劳损患者中,有人只接受理疗,也有人接受理疗与药物双重治疗。前者可以得到与后者相同的预期治疗效果。对于上述接受药物治疗的腰肌劳损患者来说,此种药物对于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Ⅰ.对于一部分腰肌劳损患者来说,要配合理疗取得治疗效果,药物治疗是不可缺少的。 Ⅱ.对于一部分腰肌劳损患者来说,要取得治疗效果,药物治疗不是不可缺少的。 Ⅲ.对于所有腰肌劳损患者来说,要取得治疗效果,理疗是不可缺少的。
(A)
只有Ⅰ。
(B)
只有Ⅱ。
(C)
只有Ⅲ。
(D)
只有Ⅰ和Ⅱ。
(E)
Ⅰ、Ⅱ和Ⅲ。
答案:D
解析:【题干提炼】 (1)有人接受理疗,有人接受理疗和药物双重治疗。 (2)两种治疗方式的预期效果一致。 (3)接受药物治疗的人来说药物必不可少。 【答案解析】 ①如果题干的断定为真,对于接受双重治疗的患者药物显然是不可缺少的,Ⅰ可以得出;②如果题干的断定为真,对于只接受理疗的患者来说,Ⅱ可以得出; ③Ⅲ不一定为真,因为题干只是断定,在接受治疗的腰肌劳损患者中,有人只接受理疗,有人接受理疗与药物双重治疗;但没有断定,这两部分人包括所有接受治疗的腰肌劳损患者。因此,在题干断定的条件下,接受治疗的腰肌劳损患者中,完全可能有人没有接受理疗,例如,有人只接受药物治疗。因此,Ⅲ不一定为真。Ⅲ有很大的干扰性。 【解题要领】 “有的”加“有的”不一定等于“所有”。作为得结论的题目,选项中的“所有”、“全部”这样的词项一定要警惕。
22. 在潮湿的气候中仙人掌很难成活;在寒冷的气候中柑橘很难生长。在某省的大部分地区,仙人掌和柑橘至少有一种不难成活或成长。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假?
(A)
该省的一半地区,既潮湿又寒冷。
(B)
该省的大部分地区炎热。
(C)
该省的大部分地区潮湿。
(D)
该省的某些地区既不寒冷也不潮湿。
(E)
柑橘在该省的所有地区都无法生长。
答案:A
解析:【题干提炼】 (1)潮湿气候仙人掌很难成活;寒冷气候柑橘很难生长; (2)某省大部分地区,仙人掌不难成活∨柑橘不难生长,说明该省大部分地区,或者潮湿或者寒冷 【答案解析】 选项(A)“一半地区既潮湿又寒冷”,说明该地区仙人掌和柑橘都很难成活,与条件(2)矛盾。,必为假的。 选项(B)大部分炎热,不适合柑橘生长,可能适合仙人掌生活,可能为真,排除。 选项(C)大部分潮湿,不适合仙人掌成活,可能适合柑橘,可能为真,排除。 选项(D)某些地区既不寒冷也不潮湿,与题干信息不冲突,排除; 选项(E)柑橘在所有地方都无法生长,可能仙人掌能够成活,可能为真,因为条件(2)是相容选言命题,不需要每一个选言支都为真。 【做题要领】 要熟悉相容选言命题的否命题、取值规则和推理规则。
23. 主持人:有网友称你为“国学巫师”,也有网友称你为“国学大师”,你认为哪个名称更适合你? 上述提问中的不当也存在于以下各项中,除了:
(A)
你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还是资本主义的高速度?
(B)
你主张为了发展可以牺牲环境,还是主张宁可不发展也不能破坏环境?
(C)
你认为人都是自私,还是认为人都不自私?
(D)
你认为“9.11”恐怖袭击必然发生,还是认为有可能避免?
(E)
你认为中国队必然夺冠,还是认为不可能夺冠?
答案:D
解析:【题干提炼】 题干主持人提问方式的不当在于:在两个并不互相矛盾,还有其他可能的选择中,要求被提问者选择其中之一。此种谬误,称为“非黑即白”。 【答案解析】 选项(A)社会主义低速度与资本主义的高速度属于反对关系,其他诸如社会主义高速度等,相似,排除; 选项(B)牺牲环境发展与不牺牲环境不发展属于反对关系,还有不牺牲环境发展等其他可能,相似,排除; 选项(C)人都自私与人都不自私属于反对关系,还有其他可能如:有的不自私等等,相似,排除; 选项(D)无不当,因为“9.11”恐怖袭击必然发生和有可能避免,这两种观点互相矛盾,没有第三者选择。 选项(E)必然夺冠与不可能夺冠属于反对关系,还有其他可能,相似,排除。 【解题要领】 谬误识别——非黑即白。 区分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的方法:不是A就是B,说明是矛盾关系;不是A也可能不是B说明是反对关系。
24. 张珊:不同于“刀”“枪”“剑”“戟”,“之”“乎”“者”“也”这些字无确定所指。 李斯:我同意。因为之”“乎”“者”“也”这些字无意义。因此应当在现代汉语中废除。 以下哪项最有可能是李斯认为张珊的断定所蕴含的意思?
(A)
除非一个字无意义,否则一定有确定所指。
(B)
如果一个字有确定所指,则它一定有意义。
(C)
如果一个字无确定所指,则应当在汉代汉语中废止。
(D)
只有无确定所指的字,才应在现代汉语中废止。
(E)
大多数字都有确定所指。
答案:A
解析:【题干提炼】 (1)张珊的观点:“这些字无所指”; (2)李斯的论证:“这些字无所指”→“无意义”→“应废止” (3)李斯认为张珊的论证为:“无所指”→“无意义” 【答案解析】 李斯认为,同意张珊的断定,“之”“乎”“者”“也”这些字无确定所指,就是同意这些字无意义,这说明,李斯认为,张珊的断定包含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字无所指,则这个字无意义,即:如果一个字有意义,则这个字有所指,即:除非一个字无意义,否则一定有确定所指,这就是(A)项的断定。 选项(B)“如果一个字有确定所指,则它一定有意义”,可以化简为:有确定所指→有意义,等价于:“无意义”→“无所指”,和题干推理方向不同,排除。 在李斯看来,张珊的断定涉及一个字的所指和意义的关系。至于无意义的字应当在现在汉语中废除,是李斯自己的推断,和张珊的断定无关。所以选项(C)、(D)项不相干,排除。 选项(E)“大多数字都有确定所指”和题目中“有的字没有确定所指”之间是下反对关系,和李斯的推断无关,排除。
25. 中国要有一流的国家实力,必须有一流的教育。只有拥有一流的国家实力,中国才能作出应有的国际贡献。 以下各项都符合题干意思,除了:
(A)
中国难以作出应有的国际贡献,除非拥有一流的教育。
(B)
只要中国拥有一流的教育,就能作出应有的国际贡献。
(C)
如果中国拥有一流的国家实力,就不会没有一流的教育。
(D)
不能设想中国做出了应有的国际贡献,但缺乏一流的教育。
(E)
中国面临选择:或者放弃应尽的国际义务,或者创造一流的教育。
答案:B
解析:【题干化简】题干断定的条件关系是: (1)一流的国家实力→一流的教育; (2)一流的国家实力←国际贡献。 【答案解析】各选项的结构: 选项(A) 一流教育 国际贡献。 选项(B)一流教育 国际贡献。 选项(C)国家实力 一流教育。 选项(D) (国际贡献 一流教育) 国际贡献 一流教育 国际贡献 一流教育。 选项(E) 国际贡献 一流教育 国际贡献 一流教育。 其中,(B)项不符合题干,因为“由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其余各项均符合题干。
26. 科学离不开测量,测量离不开单位长度。公里、米、公分、厘米等基本长度单位的确立完全是一种人为约定,因此,科学的结论完全是一种人的主观约定,谈不上客观的标准。 以下哪项与题干的论证最为类似?
(A)
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离不开强大的综合国力;强大的综合国力离不开一流的国民教育。因此,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有一流的国民教育。
(B)
做规模生意离不开做广告;做广告要有大额资金投入;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大额资金投入。因此,不是所有人都能做规模生意。
(C)
游人允许坐公园的长椅;要坐公园长椅就要靠近它们;靠近长椅的一条路径要踩踏草地。因此,允许游人踩踏草地。
(D)
具备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必须经过常年不懈的艰苦训练;在春节晚会上演出的舞蹈演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常年不懈的艰苦训练是乏味的。因此,在春节晚会上演出是乏味的。
(E)
家庭离不开爱情,爱情离不开信任;信任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的。因此,对真诚的背离是家庭危机的开始。
答案:D
解析:【题干化简】 题干的论证结构是:甲离不开乙,乙离不开丙,丙具有某种性质,因此,甲也具有此种性质。 【答案解析】 选项(A):甲离不开乙,乙离不开丙。要有甲必须要有丙,不同,排除。 选项(B):甲离不开乙,乙离不开丙。不是所有人都能有丙,因此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甲。不同,排除。 选项(C)用了“允许”这个主观性词项,不符合,排除。 选项(D)项的论证结构是:乙离不开丙,甲离不开乙,丙具有某种性质,因此,甲也具有此种性质。(D)项的结构和题干的最为类似。 选项(E):甲离不开乙,乙离不开丙。丙需要真诚,因此真诚是不甲的开始。不同,排除。 【解题要领】 相似比较型在没有结构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可适当调换顺序之后看其论证关系是否相同。
27. 所有的灰狼都是狼,这一断定显然是真的。因此,所有的疑似SARS病例都是SARS病例,这一断定也是真的。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题干论证的漏洞?
(A)
题干的论证忽略了:一个命题是真的,不等于具有该命题形式的任一命题都是真的。
(B)
题干的论证忽略了:灰狼与狼的关系,不用于疑似SARS病例和SARS病例。
(C)
题干的论证忽略了:在疑似SARS病例中,大部分不是SARS病例。
(D)
题干的论证忽略了:许多狼不是灰色的。
(E)
题干的论证忽略了:此种论证方式会得出其他许多明显违反事实的结论。
答案:B
解析:【题干提炼】 前提:所有的灰狼都是狼。S属于P的一种,所具备的属性是相同的。 结论:疑似SARS病例都是SARS病例。 【答案解析】 灰狼确实都是狼,因为灰狼是狼中的一种,但疑似SARS病例不都是SARS病例。灰狼与狼的关系,不同于疑似SARS病例和SARS病例的关系。题干的漏洞在于忽略了这两种关系的区别。 从概念外延的关系来看,“灰狼”和“狼”是种属关系,“疑似SARS病例”和“SARS病例”是交叉关系,这是两种不同的关系。
28. 违法必究,但几乎看不到违反道德的行为受到惩治,如果这成为一种常规,那么,民众就会失去道德约束。道德失控对社会稳定的威胁并不亚于法律的失控。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任何违反道德的行为都不能不受到惩治。 以下哪项对上述论证的评价最为恰当?
(A)
上述论证是成立的。
(B)
上述论证有漏洞,它忽略了有些违法行为并未受到追究。
(C)
上述论证有漏洞,它忽略了“由违法必究”,推不出“缺德必究”。
(D)
上述论证有漏洞,它夸大了违反道德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E)
上述论证有漏洞,它忽略了由否定“违反道德的行为都不受惩治”,推不出“违反道德行为都受惩治”。
答案:E
解析:【题干提炼】 前提:违法必究,违反道德的行为没有受到惩罚,导致道德时空进而威胁社会稳定。 结论: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任何违反道德的行为都不能不受惩罚。 【答案解析】 题干由否定“违反道德的行为都不受惩治”,只能得出结论“有些违反道德的行为要受惩治”,不能得出结论“违反道德的行为都要受惩治”。选项(E)指出了这一点,入选。
29. 张珊喜欢喝绿茶,也喜欢喝咖啡;他的朋友中没有人既喜欢喝绿茶,又喜欢喝咖啡;但他的所有朋友都喜欢喝红茶。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不可能为真?
(A)
张珊喜欢喝红茶。
(B)
张珊的所有朋友都喜欢喝咖啡。
(C)
张珊的所有朋友喜欢喝的茶在种类上完全一样。
(D)
张珊有一个朋友既不喜欢喝茶,也不喜欢喝咖啡。
(E)
张珊喜欢喝的饮料,他有一个朋友都喜欢喝。
答案:E
解析:【题干提炼】题干信息可以化简为: (1)张珊喜欢绿茶和咖啡。 (2)张珊的朋友或者不喜欢喝绿茶,或者不喜欢喝咖啡。 (3)张珊的朋友都喜欢喝红茶。 【答案解析】 假设(E)项为真,则张珊有一个朋友和他一样——既喜欢喝茶,也喜欢喝咖啡,这违反题干的条件(2):张珊的朋友中没有人既喜欢喝绿茶,又喜欢喝咖啡。因此,(E)项不可能为真,入选。
30. 一个善的行为,必须既有好的动机,又有好的效果。如果是有意伤害他人,或是无意伤害他人,但这种伤害的可能性是可以预见的,在这两种情况下,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都是恶的行为。 以下哪项叙述符合题干的断定?
(A)
P先生写了一封试图挑拨E先生与其女友之间关系的信,P的行为是恶的,尽管这封信起到了与他的动机截然相反的效果。
(B)
为了在新任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争夺一个晋升名额,J先生利用业余时间解决积压的医疗索赔案件。J的行为是善的,因为S小姐的医疗请求因此得到了及时的补偿。
(C)
在上班途中,M女士把自己的早餐汉堡包给了街上的一个乞丐。由于乞丐急于吞咽而被意外地噎死了。所以,M女士无意中实施了一个恶的行为。
(D)
大雪过后,T先生帮邻居铲除了门前的积雪,但不小心在台阶上留下了冰,他的邻图因此摔了一致.因此,一个善的行为导致了一个坏的结果。
(E)
S女士义务帮邻居照看三岁的小孩。小孩在S女士不注意时跑到马路上结果被车撞了。尽管S女士无意伤害这个小孩,但她的行为还是恶的。
答案:E
解析:【题干提炼】题干条件可概括为: (1)善的行为 好动机 好效果。 (2)恶的行为 (有意伤害他人∨无意伤害他人)∧伤害的可能性是可以预见的 已造成伤害 【答案解析】 选项(A)中,P先生的所为尽管有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事实上并没造成伤害,根据题干,不能断定其所为是恶的,排除。 选项(B)中,J先生的行为不是善的行为,因为他没有具有好的动机,是为了升职,不符合条件(1),排除。 选项(C)中,M的行为不能算是恶的行为,因为她不具有恶意伤害的动机,这种伤害的可能性也是不能预见的,不符合条件(2),排除。 选项(D)中,因为造成了坏的结果所以不符合善的行为的要件,排除。 选项(E)中S女士对小孩的伤害虽然是无意的,但这种伤害的可能性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她的行为是恶的。(E)项符合题干的断定,入选。